当前位置:首页 > 银行 > 正文内容

警惕掮客变“刺客”!不法贷款中介,年末活跃!银行集体反击

2024-12-24 13:43银行

“近期有推出个人信用贷,利息很低,先息后本、随借随还的,你可以先过来录资料、锁定额度。”临近年末,薛先生的微信突然收到好友申请,该名女子在验证信息中自称是其同事,而后又称自己是附近银行的工作人员,可以提供便捷、低息的贷款产品。

事实上,该名女子并非银行工作人员,更不是薛先生的同事,而是助贷公司的营销人员,俗称“贷款中介”。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调查获悉,临近年末,一方面是年底资金结算场景增加,另一方面是银行年终业绩冲刺,不法贷款中介便开始活跃起来。

多位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期接到过助贷公司的营销电话。对此,银行也发起反击,近一个月内,已有30家银行发表声明称,从未和任何中介机构或者个人合作开展贷款业务,并提醒广大客户提高警惕。

随用随取、超低利息?有猫腻!

根据薛先生提供的聊天记录,该名信贷中介宣称可以提供年化利率低至2.3%的个人信用贷款,建议薛先生前往线下录入资料、以锁定额度,等需要使用资金时就可以随时提取。在薛先生多次质疑其身份后,该女子才称自己是“银行合作方”,这也坐实其中介身份。

“实际上不可能有那么低的利率。”一位熟悉不法助贷公司套路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信贷中介往往会打出年化利率低至2%、3%的信贷产品以吸引顾客,顾客现场前往后,则会以顾客信贷资质不足需加以“包装、运作”等为借口,坐地起价,“收取高达10%以上的中介费很常见。”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不法中介通过灰色信息产业链大量获取用户信息,使用密集、高频的电话营销寻找意向客户,并引导至线下申请。“由于信息暴露得多,说给客户听的话都有可能是‘量身定制’,比如知道你刚买房了,或者借过网贷,就会告诉你正常银行渠道不容易给你放款。”

除了“低息”外,不法中介还会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洗白征信等极具诱惑性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背后往往暗藏猫腻:收取高额费用、贷款骗局甚至洗钱诈骗等陷阱案例比比皆是。

中介年底“冲业绩” ,银行回应

“最近接到中介的电话是多了一些。”华南某股份制银行林姓对公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年末时点,自己私人号码也经常接到助贷公司的电话,对方多是推销客户,有些甚至表示可以支付林经理一定报酬、寻求合作。

“他们(部分助贷公司),推荐的客户资质太差,逾期风险很高,所以我也会拒绝。”林经理表示,不仅仅是她,其所在支行的多位员工也接到过类似的营销电话。此前她曾接触了解过对方提供的客户,审查后发现“要么是还款能力不行,要么是企业数据不真实”,因此现在多数员工都会直接拒绝,但也不不排除有银行员工“图省事、冲业绩”违规与助贷公司合作。

为了打击不法中介,近期已有超30家银行发出相关声明。以国有大行为例,12月5日,建行台州分行公告称,该行及下辖支行从未与任何贷款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企业或个人经营类、消费类贷款业务合作,台州建行线上、线下企业或个人经营类、消费类贷款均由经办网点自行营销办理。

“当前正值银行备战来年‘开门红’阶段,加之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信贷投放难度加大。为完成业绩指标,部分银行的分支机构或客户经理倾向于通过贷款中介获取客户,导致贷款中介活动频繁。”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打击不法贷款中介仍需多方合力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不法贷款中介乱象屡禁不止,背后有多方原因。

董希淼认为,一是当前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信贷投放难度加大,一定程度上出现“资产荒”,部分银行的基层机构和客户经理希望通过贷款中介来获取客户。二是金融信息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收费等不尽了解,寄希望于贷款中介获取贷款,或者对不法贷款中介的各种骗术缺乏识别能力。三是贷款中介行为比较隐蔽,如果借款人不配合,较难查处,此外监管方面还存在一定空白。

“(不法助贷公司的行为)涉嫌违法骗贷,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管理。”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就借款人而言,寻求不法信贷中介的帮助极有可能影响个人信用,涉嫌违法犯罪,并且导致资金损失。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国内多地监管部门均开展打击不法贷款中介的专项行动。12月3日,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发布《消费者风险提示:防范不法贷款中介》,旨在警示消费者警惕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甚至洗钱诈骗等套路陷阱。

对于加大不法贷款中介的打击力度,董希淼表示,金融管理部门要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强与公安、法院等部门协同,进一步防范和打击不法贷款中介,提高不法贷款中介违法违规成本。银行机构要增强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引导全行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发展观,杜绝与非法中介合作;加强规范基层机构、客户经理日常行为的规范和排查,对基层机构和员工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处罚。同时,对于部分相对规范的贷款中介,要实行总行准入,从源头上严格把关。

【观察】商业银行年末忙 警惕掮客变“刺客”

“现在我们不叫‘开门红’了,新的名字是春日作战、万物生长、收获金秋、岁末献礼。” ——某银行员工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年均有业绩考核指标和营销主题,任务量不小。

央行日前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罕见提到存款利率“市场竞争激烈,银行‘内卷’严重”,给商业银行这一由来已久的现状作出官方的“认证”。更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也将银行在月末、季末等业绩考核时点,部分员工“高息买存款”“花钱买指标”的现象摆上台面。

记者注意到,时至年终总结及备战开门红的阶段,各路资金掮客又在商业银行中活跃起来,号称可帮助员工完成考核的各类指标,信贷、存款、对公账户……更有甚者,紧跟市场热点,推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代开”服务,每个账户收费接近百元。

无论是助贷公司、存款中介还是开户帮手,资金掮客看似能解绩效考核的燃眉之急,但长期来看则是饮鸩止渴,极易变成“经营刺客”。

首当其冲的是信贷风险。为促成交易,多数助贷公司会通过包装、伪造资料等方式帮助不符合资质的客户通过银行的信贷审批,进而获取资金。但无论是在对公侧还是零售端,资金被套取后沉淀空转,甚至流向成谜,大大降低了资金使用率,坏账风险也急速攀升。今年以来,帮助借款方逃避还款的“职业背债人”甚至已成产业链,引发监管关注。

同时,资金掮客也让银行“内卷”陷入恶性循环。在规模情结和市场竞争催化下,存款、贷款是压在银行员工身上的两大指标,但掏钱买存款,会让存款利率“明降实升”;“返点”“返佣”拉贷款,指标完成了,资金收益率却并未提高,资金也未能助力实体经济。诸如此类以价换量的粗放式发展,不仅徒增成本、让员工吃尽苦头,非真实的市场反应传导至管理决策层后,“内卷”的现状更难以改善。

除了商业银行之外,客户同样是资金掮客“背刺”的对象。助贷公司通过不法渠道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客户的学历、工作甚至住所等隐私信息均有可能泄露,信贷中介的营销电话更是让人不堪其扰。近日,个人养老金全面铺开,有中介开始向员工提供有偿开户服务,已有客户反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或预约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银行的声誉风险加剧。

目前,针对银行的“内卷”现状,央行已表态称将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改善政策利率传导,逐步健全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机制等。商业银行端,也更需要主动整治掮客乱象,摒弃规模情结、拒绝指标的“虚假繁荣”,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责任编辑:贺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更新于:1天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