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内容

萝卜快跑打头阵,Robotaxi来到爆发前夜

2024-07-12 13:31汽车

和上市两周股价已腰斩的嘀嗒出行不同,如祺出行拿到了不一样的剧本。

7月10日同样遭遇上市破发后,7月11日如祺出行股票翻红,早盘涨超10%,尽管后续涨幅回落至4.72%,但在流动性紧张的港股,这样的成绩已算难得。

能走出上扬的股价曲线,是因为比起单纯以顺风车为标签的嘀嗒出行,头顶“Robotaxi第一股”光环的如祺出行明显讲了一个更有想象力的好故事。而在资本市场之外,武汉无人驾驶智能“萝卜快跑”车队的落地运营,也为无人驾驶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画面感。

铺垫多年,千呼万唤的Robotaxi终于迎来爆发前夜,但市场准备好了吗?

闯关

继6月28日嘀嗒出行在港交所上市之后,如祺出行也于7月10日登陆港交所。再加上今年5月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的曹操出行,出行企业迎来上市潮。

其实当下并不是在港股上市的好时机。

2024年以来,港股资本市场避险情绪高涨,根据东方财富(300059)Choice数据,今年港股上半年的IPO募资额未能突破130亿港元大关,这一数字相较于往年显得尤为低迷。整个上半年内,募资额超过10亿港元的IPO项目仅有一个。作为对比,2021年快手在港上市,募资额是478亿港元,超过去年港交所全年募资额。

受融资环境影响,企业不一定能在资本市场获得预期的估值和融资规模,上市破发成为普遍现象。

以嘀嗒出行为例,尽管头顶“共享出行第一股”光环,已经连续五年实现盈利,且是唯一连续多年盈利的出行平台,却很难获得投资者青睐。上市遭遇破发,后股价持续下滑,截至7月11日收盘,报2.720港元,两周时间,股价较6港元的发行价已经腰斩。

投资者对其看法比较一致,嘀嗒出行虽然以顺风车服务为主打,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和用户粘性,但在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方面相对滞后,这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其长期增长潜力的评估较为保守,从而影响了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相比嘀嗒出行,资本市场对如祺出行更加“宽容”。尽管招股书显示,如祺出行3年亏损20亿元,且短期内难以摆脱这一局面。但仍有投资者认为,在当下整个汽车产业未来朝着智能化转型的趋势下,如祺出行提前布局并卡位Robotaxi这一清晰明确且潜力巨大的赛道,有望在未来实现弯道超车并赢得市场青睐。

如祺出行的业务包括出行服务、技术服务,以及为司机及运力加盟商提供全套支持的车队销售及维修。2021年,如祺出行正式开始Robotaxi(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开发和商业化。截至2023年12月31日,Robotaxi服务已经运营累计20080小时,覆盖545个站点,且自有的Robotaxi车辆均配备L4级自动驾驶技术。

自动驾驶光环加持下,上市次日,如祺出行股价一度较发行价涨超14%,市值突破80亿港元,强劲表现也进一步印证了Robotaxi概念的含金量,展示了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和出行服务领域的高度关注与期待。

抢滩

实际上,一众出行企业加码Robotaxi的研发,不仅仅是为了在资本市场有故事可讲,更重要的是Robotaxi这一商业模式为企业盈利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可能性。

当下,除滴滴和嘀嗒之外,其他网约车企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网约车入局者众多,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份额被多家竞争对手分割,价格战也较为常见,导致企业难以实现盈利,其次,网约车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车辆购置、司机培训、平台运营等方面,也使得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Robotaxi模式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例如,Robotaxi能够显著减少人力成本并提供标准化服务,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以滴滴的2023年财报为例,去年滴滴的中国出行总收入1750亿元,其中大多数都付给了司机。如果能够将现有的网约车服务全部或部分替换为Robotaxi,那么原本支付给驾驶员的工资、培训和管理费用将大幅减少,从而直接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

这种成本结构的优化,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盈利能力,其商业模式的成功也将为企业带来资本市场的更多关注和认可,从而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和资金支持。

当下,出行企业正大力度推动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

滴滴自2016年起就在研究自动驾驶,并且已经选择和广汽联手打造Robotaxi量产车。目前,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已完成产品定义,正在进行设计造型的联合评审,计划明年实现量产。这款车的定位为跨界SUV,基于广汽埃安AEP3.0高端纯电专属平台、星灵高端电子电气架构打造,同时搭载滴滴自动驾驶全套全无人驾驶软硬件技术方案、安全冗余系统和最新一代面向无人化出行服务的座舱娱乐系统。

如祺出行招股书显示,此次募资金额中,约40%将用于自动驾驶及Robotaxi运营服务的研发活动,15%用于自主研发开放式Robotaxi运营科技平台。

曹操出行也在招股书中表示,一部分募资用于投资自动驾驶,将与吉利集团合作部署前装量产的L4级自动驾驶车辆,且正与业务合作伙伴启动无人出租车计划。

不少正在排队IPO的出行公司也早已布局了Robotaxi业务。享道Robotaxi 于2021年上线,已在上海嘉定、苏州相城等区域开展常态化载人示范应用。T3出行于2021年在苏州启动了Robotaxi的公开运营,去年发布国内出行行业首个生态大模型——阡陌大模型。

进度更快的“萝卜快跑”已经能大范围运营Robotaxi。在今年一季度,萝卜快跑供应的自动驾驶订单达到约82.6万单,累计订单超过600万单。近期,萝卜快跑在武汉市全无人订单量已经迎来爆发式增长,单日单车峰值超20单。作为对比,出租车司机平均一天的单量,大概也在20单。

根据汽车咨询服务机构IHS Markit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市场的总规模将显著增长至2.25万亿元,其中Robotaxi(无人车服务)将占据主导地位,贡献高达60%的市场份额,即1.3万亿元。这意味着快速崛起的Robotaxi快速崛起无疑会对传统网约车市场带来不容小觑的冲击与重塑,二者的较量将趋于白热化。

谁能成为下一个领导者,目前尚难定论,但Robotaxi落地所带来的担忧情绪,已经在当下开始酝酿。

争议

每轮技术革新,都将勾勒出一个新纪元,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在这轮变革中分到蛋糕。实际上,随着无人出租开始运营,越来越多的司机陷入了自己即将失业的恐慌和焦虑中。

萝卜快跑正式上线后,多位武汉跑网约车司机在社交平台发声,“现在是‘僧多粥少’,司机本就吃不饱,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出现,无疑给原本就处于困境中的网约车司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有司机在社交平台表示,每天挂着滴滴、高德等三四个平台,每天大约跑10个小时,流水多的时候400多元,少的时候只有100多元。除去充电等开支,平均一天只能到手150元左右。

这是一个运力本就饱和的行业。2023年以来,已有多个城市先后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风险预警的通告,提醒大众该市网约车数量已经饱和,行业景气情况逼近警戒红线。

以重庆为例,重庆市交通局发布2023年1—10月网约车投资经营风险提示,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月均出勤接单(每月有接单记录)的网约车车辆约5.9万辆,仅占中心城区网约车总数的53%。以现有订单量规模,实际上很难支撑中心城区11.1万辆网约车全部参与运营服务,车辆运力已远超实际需求。

订单少的同时,为了控制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网约车平台不断调整运价策略,并减少了对司机的补贴力度。压力传导至末端,为了维持生计,许多网约车司机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有的甚至以车为家,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甚至15小时。然而,即便如此辛勤付出,他们的日均流水也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水平。

这种情况下,如果萝卜快跑以及类似的无人出租车,在武汉以及全国各地迅速扩张,不仅是对传统网约车市场的挑战与重塑,更会深刻影响当地就业市场。

当下,可以让司机暂时松口气的消息是,无人驾驶技术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其全面替代出租车司机仍面临诸多限制和挑战。

在长江网武汉市民留言板上,有关于“萝卜快跑”的留言,目前已超过300条。多条留言显示,萝卜快跑Robotaxi在道路上运营期间,出现车辆在绿灯状态下停滞不前、红灯时冲入路口中央、转弯时卡顿不动等情况,并引发交通拥堵现象,对市民出行造成了一定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Robotaxi要替代出租车司机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技术进步。比如在技术层面,实时感知与决策能力需提升,尤其在复杂天气和光照条件下,需增强对预行为和意外情况的应对能力,确保多模态融合感知的精准度。还需建立完善冗余设计和故障检测机制,确保乘客安全。

此外,法律与监管框架尚待完善,公众信任也需逐步建立。基础设施方面,智能交通系统、高精度地图等配套设施需加速建设,以支持无人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

(责任编辑:徐帅 )

更新于:4个月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