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谈一下多子女家庭
85后90前,同学中,独生占少数。
自己也生了二胎,周围接触到的,暂时独生和多孩,差不多。得益于地区性的历史多年的观念和基因。
说几个有特点的。
1.82年的,同村人,哥哥同学,自己还未成家,20岁左右的时候,母亲病逝,父亲孤独,加孩子的成家压力,自杀了(多年以后听我哥说的,当时的时候,叔叔做主,为了孩子以后成家的问题,隐瞒了死因,只说是喝酒喝多了,没醒过来),所有人都觉得他好可怜,真的是无依无靠,偌大的世界,孤寂的自己,是不是有个兄弟姐妹,会好一点。同样关键时候主持的还是父亲的亲弟弟,同样来自兄弟的支持。
2.我的叔叔,终身未婚,在他的年代,很多给家里兄弟换亲的姐妹,有两个妹妹,都很有主见,没有选择这条路,在叔叔生命的最后一年,两哥,两妹,共同照顾。
3.大学同学,家里4个孩子,最后一个是拼来的儿子,其实她爷爷没想这样,是她爸爸的执念,为此,爷爷还放弃了镇长的工作,爸爸是跑长途大货的,家庭收入在同龄人里还算可以的。
有个妹妹,姑姑主动要去帮着养育了,妈妈一直觉得对这个在姑姑家养育的妹妹心有亏欠,在妹妹学习不是很有天赋,不想继续学业的时候,妈妈恨不得给她下跪,出嫁时陪嫁了一辆大货车。兄弟姐妹间感情很好,同学说起来,有次,妈妈微笑的站在门口,看他们三姐妹,在屋里乱作一团,她觉得好幸福啊!
4.大学同学,家里也有四五个孩子,她自己大学的生活费是大姐给的,她说,毕业后,她要开始供养下面的弟妹了,家里是这么订的,老大养老二,老二养老三,老三养老四,每个人只养1个。大家都坦然接受。
5.儿时伙伴,闺蜜,两女孩,上大专的时候,妹妹学习不好,初中毕业后在同一城市打工,估计生活费有支持,现在姐姐是家里的主心骨,姐妹两人也很和睦。
6.堂姐家第一个孩子是女儿,不是很健康,政策允许,生了第二个,男孩,姐姐和姐夫在拼尽全力多为两个孩子挣些积累,我不认为姐姐和姐夫是自私到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第二个孩子。
7.大学打暑假工时碰到的,一男一女,父母为男孩提供的农村自建房(早期,娶妻标配),为供养女儿读了专科(也可能是中专,记不清了),两人都满意,认为父母算是不偏不倚。
我们这一代人,普通农村家庭,父母供养多子女读书,都不是很轻松,已经步入社会的兄弟姐妹,适当帮扶尚在读书的,就非得上纲上线到偏心么?就是父母能力不够,有能力生,没能力养么?兄友弟恭,友爱互助,互相帮扶,本来是正常的,在一边倒的口风里怎么就成了PUA,一边在讲究自我独立,一边又羡慕大家族里的人脉助力,一边觉得没有信仰,一边又觉得宗族也不错。咋这么能呢,既要又要。家族强大,尚需要几代人的托举,各个计较偏心,过好自己的小生活,一点付出就是扶弟魔,那也是自己的选择,自己喜欢就好,谁都是第一次当人,过好自己这一生,不管生前身后事,当然可以。
可能,我接触的不算是典型的重男轻女案例,只是对现在大量充斥的重男轻女说法,不是很认同。
怎么算手足情,怎么算重男轻女,又说把爱给了女儿,把家产留给儿子。
自问,女儿,儿子,社会给予的定位和要求还是不一样。
为什么要男的给彩礼,为什么孩子随父姓,为什么女尊男卑的家庭结构,大家虽不说,也待眼镜看过去,为什么女的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为什么女的退休年龄要比男的小。
自己家两儿子,婚恋歧视端,垫底。不存在重男轻女。
上周,带孩子们看眼,在医生办公室等待的过程中,老二哭起来了,赶紧让老大出去,隔离开,医生问,怎么了?我,哥哥比弟弟多吃了一粒花生米。医生,找出来,两块糖,安抚弟弟,表示理解。
是怪我因为一粒花生米没有一碗水端平么,那真是力所不及,真端不了那么平。
老大读幼儿园在村里读的,没在市区买房,老大小学时在市区买的房,老二就近上的幼儿园,各方面都比老大幼儿园好,是偏心么,需要额外给老大找不么?
人性是复杂的,心累。
更新于:4个月前